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(UNSW)馬丁·格林(Martin Green)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在《光伏進展》雜志上發(fā)表了第65版“太陽能電池效率表”。自六月以來,科學家們在新表格中添加了17項新成果,展示了太陽能電池技術的最新進展。
硅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。隆基生產(chǎn)的商用尺寸電池,背面采用異質(zhì)結(jié)(HJT)方法形成兩個極性觸點,效率提升至27.3%;類似大型電池采用混合方法,n型觸點采用TOPCon方法,效率提升至27.4%。此外,隆基的另一款背接觸電池采用TOPCon方法實現(xiàn)兩極接觸,效率為27.0%。天合的一款電池采用傳統(tǒng)的前后接觸方法,頂部p型接觸采用硼擴散形成,后部n型接觸采用TOPCon方法,效率達到25.9%。隆基的大型1.8平方米太陽能模塊的最終新硅效率為25.4%。
在鈣鈦礦電池方面,Oxford PV的一款1.6平方米大型模塊效率為26.9%,采用電池組合方法,每個硅電池頂部沉積一層鈣鈦礦電池,這種串聯(lián)電池方法可能會使模塊效率遠超30%。Renshine的0.7平方米大模塊僅使用鈣鈦礦電池,效率為17.2%。其他集團的較小鈣鈦礦“迷你模塊”效率更高,分別為20.6%和23.2%。隆基股份的鈣鈦礦/硅串聯(lián)電池創(chuàng)下了34.6%和30.1%的新紀錄。
此外,研究小組還關注了基于硫族化合物(第VI族)的電池,這些化合物可能作為鈣鈦礦的替代品。First Solar將小面積CdTe電池的效率提高到了23.1%。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分校也參與設定了小型Cu2ZnSnS4和Sb2(S,Se)3電池的新效率限制,分別為13.2%和10.7%。中國科學院為Cu2ZnSn(S,Se)4微型模塊設定了12%的效率限制。
自1993年表格首次發(fā)布以來,研究小組已在所有電池類別中看到重大改進。該研究小組包括來自歐盟委員會聯(lián)合研究中心、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(tǒng)研究所和太陽能研究所(ISFH)、日本國家先進工業(yè)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科學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