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,媒體記者參觀中國實驗快堆。記者 才揚 攝
我國第一臺回旋加速器。記者 王璐 攝
北京西南郊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一座廠房外,靜靜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磁鐵,一片樹林外,與之東西遙遙相望的,是一座紅色、古樸的反應堆大樓。這就是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打造的組合,俗稱“一堆一器”。
12月24日,國防科技工業(yè)局、國家文物局共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戰(zhàn)略協(xié)議簽署儀式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舉行。
本次簽約標志著軍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邁入專業(yè)化、體系化、科學化的新征程,開啟了軍工文物建設的新紀元。簽約儀式后,原子能“一堆一器”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揭幕。
“軍工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,承載著厚重的軍工精神,是在新時期不斷繼承革命文化,發(fā)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。”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講話中評價。
核科技的發(fā)展離不開反應堆、加速器等重大設施。當今世界核科技水平的表現(xiàn)形式,集中體現(xiàn)在反應堆、加速器的先進程度。
20世紀50年代,我國還不具備自己建設反應堆的條件。1955年4月,中國政府代表團與蘇聯(lián)政府簽訂了《關于為國民經濟發(fā)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(xié)定》。這意味著在核科學領域,蘇聯(lián)方面將向我國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性反應堆和一臺直徑1.2米的回旋加速器。
1958年9月27日,“一堆一器”的建成,開啟了我國原子能時代。在原子彈、氫彈、核潛艇成功研制,我國同位素生產和應用,核電起步和發(fā)展,核科學技術發(fā)展等方面,“一堆一器”都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運行20年后,第一座重水反應堆設備出現(xiàn)老化現(xiàn)象。如果勉強維持,反應堆可能被迫關閉,給科研和生產造成巨大損失;如果主動改造,或許可以換來新生,但難度同樣很大,特別是在具有強放射性現(xiàn)場施工,設備和人身的安全保障難度更大。
1972年,幾經權衡,原子能院正式推進反應堆改建。
更換反應堆內殼是改建中的最大難點,也是改建成敗的關鍵。改建團隊采取了對回路系統(tǒng)化學去污、用鐵砂袋對局部放射性熱點進行屏蔽、使用遙控操作的電動砂輪切割機和自動焊機等幾項措施,只用了10余人,提前完成了回路改建施工計劃。
1980年,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完成一期改建工程。改建延長了反應堆的使用壽命,經費投入卻只有一個反應堆新建費用的十分之一。美國核管會高級專家曾評價,改建是你們反應堆的驕傲,也是中國的驕傲。1985年,該堆改建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業(yè)內人士評價,如果當時不從蘇聯(lián)引進重水研究堆,肯定要經過更漫長時間才能跨入原子能時代。但引進“一堆一器”后,我國科研人員沒有墨守成規(guī)、一成不變、止步不前,而是敢想、敢改、敢做,最終走出了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創(chuàng)新之路。
“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(yè)體系,離不開先進的軍工文化的有力支撐。”在國防科工局局長張克儉看來,加強軍工文化建設,包括軍工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,是現(xiàn)代化國防科技工業(yè)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他同時要求,國防科技行業(yè)要推動軍工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經典線路、研學科普基地建設融合發(fā)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