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這些水壩正在傷害魚類種群并造成水土流失,從而打擊了鄰近社區(qū)的經濟命運。
在世界各國,各國正在修建水壩以發(fā)電并促進經濟發(fā)展,但風險可能超過其效益。
大壩經常對水生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造成環(huán)境破壞,給依賴河流和湖泊生存的社區(qū)帶來社會經濟風險。這個問題在東南亞尤為緊迫,在湄公河流域建造水壩用于水電。
湄公河流經老撾,柬埔寨,泰國,緬甸,越南和中國,是世界第十大河流和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漁業(yè)。它是生物多樣性的家園,僅次于亞馬遜河,擁有巨大的經濟價值。它占全球淡水捕撈量的25%,約有6,000萬人從魚類以及沿河岸種植的作物中獲得收入。
但河上的水電大壩正在損害魚類資源并侵蝕土壤肥力,可能會危及湄公河作為維持生命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未來。到2040年,由于地區(qū)政府在電力需求飆升的情況下挖掘水電容量,計劃大約11座主流水壩和100多座支流水壩。
老撾已經從水電投資者那里獲得了數十億美元,并希望將水壩產生的電力輸出到鄰國,以期成為“亞洲電池”。根據國際水電協(xié)會的數據,內陸國家2017年前九個月的電力出口額約為9.75億美元。
東南亞的電力短缺使水電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清潔能源,也是一種寶貴的收入來源。水電作為農村貧困的長期解決方案,也為消費,儲存,灌溉和防洪提供水源。
然而,環(huán)保主義者認為水電可能弊大于利。
環(huán)保主義者表示,水電結構需要在亞洲發(fā)展,但只有在嚴格的流程到位的情況下才能實現。
然而,鑒于這些危害,其他人認為政府應該轉向風險較低的可再生能源。
“太陽能,風能和生物質等新興技術現在在該地區(qū)具有競爭力,并且有可能取代一些最具破壞性的水壩,”艾勒說。“越南將從上游水壩中失去最多,可以向老撾提供令人信服的案例,使其能源生產方式多樣化,并投資太陽能,風能和生物質,以便出口到越南,”他解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