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個數據是外媒記者的估算。事實上,總投資根本無法統(tǒng)計,這也與之前4萬億有著本質區(qū)別。”昨日(1月8日),國家發(fā)改委舉行新聞發(fā)布會,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在會上表示。
羅國三所提及的數據,來自于外媒近日的一則報道。1月6日,彭博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話稱,中國國務院2014年底已批準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人民幣的七大類基礎設施項目,其中2015年投資超過7萬億元。
在中國經濟增速下調的背景下,關于7萬億投資的報道引發(fā)極大關注。
對此,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我國當前的基建投資并不會撬動大量地方投資,且這些投資和下一步增長點相契合,既兼顧短期效應,又注重長期回報,和產能直接擴張沒有關系。
“講總投資沒有意義”
2013年,“三期疊加”這一新名詞逐漸走入了大眾的視線。所謂“三期疊加”,是新一屆中央集體對于我國經濟形勢的判斷,即“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”。
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率僅為7.3%,創(chuàng)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。而據多家機構預判,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在7%左右,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面對經濟增速回落,領導層會不會選擇大規(guī)模投資刺激經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。
李克強總理給出了否定的答案。在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上,李克強指出,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,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(fā)展,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(xù)健康發(fā)展。
據彭博社報道,中國政府批準了總投資超過10萬億元的400個項目,這些項目將從2014年底持續(xù)到2016年。2015年開工項目預計約300個,旨在通過擴大有效投資穩(wěn)定當前經濟增長,確保投資繼續(xù)對經濟增長發(fā)揮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2014年初,國家發(fā)改委確定了“七大重大工程包”,包括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、健康養(yǎng)老服務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、清潔能源、糧食水利、交通、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等行業(yè)——報道中所述“10萬億”、“400個項目”正是投向了這七大工程包。
對于彭博社報道中所說的“7萬億”、“10萬億”等數字,發(fā)改委并沒有給出正面回應,表示“總投資數字根本無法統(tǒng)計”。
羅國三解釋說,“因為有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,還有的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,建設任務要落實到具體項目還需要分解,不同地方,不同地形條件,建設成本不同,在沒有完全分解到具體項目的情況下,這個總投資是計算不出來的。”
“7萬億”為有效供給
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對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分析,為了使得經濟平穩(wěn)運行在7%左右,投資增速不能低于14%,相應基建投資需要維持20%以上的增長。因此,雖然此投資規(guī)劃尚未得到有關方面的證實,但在當前背景下,國家出臺大規(guī)模的基礎建設投資是可能的并且是有必要的。
諸建芳認為,過去幾年,市場談“投資”色變,更多是詬病產能過剩和融資平臺問題,這些問題直到如今依然未完全消化。根彭博社報道,此次的7萬億投資將集中在有效供給不足的7個子領域。
國家統(tǒng)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44.6萬億元。同這個數字相比,“7萬億”規(guī)模并不算大,為什么會引起如此關注呢?
劉元春解釋說,發(fā)改委批復項目具有信號意義。“大家認為中國要調結構,擴大消費,可是國家還在批項目,搞投資,大家就很敏感。”他介紹,《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管理辦法》規(guī)定,超過一定額度的投資項目須由國家發(fā)改委審批,“但發(fā)改委審批并不意味著財政部投資,這方面外界存在誤讀。”
諸建芳認為,若2015年基建投資要維持20%以上的增長,PPP將大力推廣實施,民間資金成為投資資金來源的有效補充。
官方的表態(tài)也印證了諸建芳的觀點。在1月8日的發(fā)布會上,羅國三強調,這不是新增的大量的財政投入來強刺激,而是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投資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取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