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對氣候變化迫在眉睫,刻不容緩,綠色發(fā)展已成為全球發(fā)展的主潮流。但是溫室氣體治理畢竟是覆蓋全社會全行業(yè)的,對頂層設計及法律制定者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。中國參與全球碳市場雖然很早,但是缺乏系統(tǒng)性研究的機構和專家,而且參與者面窄人少時間短,注定了頂層設計系統(tǒng)一定一波三折,而碳市場的國際化路徑也必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當前社會都對這個想象力無限的碳市場寄予厚望,但是由于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還沒有真正形成全球性的共識。目前僅僅是在認識方面達成基本共識,從這個角度講,巴黎協(xié)定已經(jīng)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。
但是巴黎協(xié)定對于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應對還是不夠的。目前自主決定貢獻是世界各國妥協(xié)的一種方式,而離溫控1.5°和2°目標來說,挑戰(zhàn)非常嚴峻,全球的碳排放預算大約8000億噸,根據(jù)當前中美印度歐盟四大排放主體的預期約束排放目標,在未來的近15年里就消耗完全球的碳排放預算。這就意味著氣候變化談判一直是一個動態(tài)而快速變動的過程,這也決定了碳市場設計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而且日新月異的方式。
那么這樣看來,碳市場參與者在這樣的變動局面里,一定無法對自我參與的方式有非常明確的定位。事實上,碳資產(chǎn)開發(fā)、碳金融等很多市場參與者從參與到退出,再參與再退出,就是缺乏對碳市場的發(fā)展艱巨性和長期性有明確的判斷和分析。
其實在這樣的體系里,對于中國的所有參與方都處于一個學習和交學費的階段,所有的成功和失敗的嘗試都將為永遠的綠色發(fā)展奠定基礎。
碳交易體制是一種市場化機制,在于通過市場化方式有效推動節(jié)能減排。市場化機制都容易理解,但是什么樣的方式是推動節(jié)能減排的有效方式非常值得推敲。各級政府部門、各交易機構本身的理解不盡相同,即使是同一機構管理層面,也有不同的思考。究竟是市場方式重要還是管理手段重要,如何循序漸進,穩(wěn)步推進,其實設計單位沒有想好,市場主體也沒有想好,畢竟碳市場設計覆蓋社會全領域。
那么這種條件下,社會需要對碳市場預期進行降溫,因為沒有一種長期性和艱巨性的心里預期,收獲的肯定是失望。
另外,綠色發(fā)展、低碳發(fā)展、循環(huán)經(jīng)濟更是一個理念轉變的過程,對個人、社會機構來說,都不可能通過一次兩次的參與就獲得理念的升華。對頂層設計者同樣也是這樣,這是需要長期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得到改善。任何急于求成都于事無補,重要的是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多研究多學習,在學習中實踐,不斷提高。
有人說,企業(yè)重要的是生存,但是在這個領域沒有知識的積累同樣無法生存,社會的發(fā)展一定是大浪淘沙,物競天擇。
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?我們認為,目前階段不可能有,但是從階段性看,只有我們舉國上下真正確立綠色發(fā)展的理念,而不是口號式的字面宣傳,那時可以綠色增長為目標,設計中國碳市場的目標,循序漸進,才能形成相對穩(wěn)定的市場機制。
那么時間多久?這需要看何時社會管理層面形成共識。時間也許很長也許很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