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摘自《智能制造:未來工業(yè)模式和業(yè)態(tài)的顛覆與重構》,奧拓·布勞克曼著,機械工業(yè)出版社)
如果沒有一個與市場、與客戶及其權益的有效接口,任何產品、機器甚至整個企業(yè)都是毫無價值的。可以說:商業(yè)模式創(chuàng)造了生意、定義了目標客戶、確立了產品價值、創(chuàng)建了包括設備與技術在內的整個公司。
如果沒有商業(yè)模式,不管一個產品多么別出心裁,都毫無價值。1979年,迪特·賓納發(fā)明了一種所謂的永恒燈泡,普通的燈泡能工作1000小時,而這個永恒燈泡能工作14000小時。賓納嘗試將自己的發(fā)明推向市場,但沒有制造商感興趣。最后他和一名員工試著自己去生產,卻在一次飛機事故中喪生。這個產品現在已經不存在了,但這個案例說明:只有巧妙這一特點的產品本身是沒有銷路的。
威斯特伐利亞有一家小公司發(fā)明了一種汽車環(huán)境照明:如果人在天黑的時候上車并關上車門,周圍就會出現溫和的背景照明。這個產品很創(chuàng)新并且也很引人注目,但還是沒能賣出去,因為公司小員工少,并且只有一種產品,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和汽車制造商合作。換句話說,這個產品沒有自己的商業(yè)模式。
Apple的iTunes是全球最大的音樂銷售商之一。同樣,iTunes里的音樂和其他供應商是一樣的,但它們競爭的并不是音樂本身,而是它們的商業(yè)模式。Dell曾經有多年是個人計算機的市場領軍企業(yè)。但如果一個人選擇購買Dell的計算機,那并不一定是因為Dell的計算機比其他品牌的要好,而是因為Dell的商業(yè)模式很特別:客戶可以在網上購買計算機,同時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配置。就是因為這個商業(yè)模式,Dell在幾年的時間里就走出了困境成為頂尖的個人計算機供應商之一。Würth可以算是最成功的德國企業(yè)家之一,但他并不是通過他的產品取得的成功,因為他的產品質量并沒有比其他產品高出很多,他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商業(yè)模式。
這些例子大家耳熟能詳。在一次研討會上,一個與會者讓我再舉出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。我立刻想起了藥店:通常每個人都有一家他經常去的藥店??墒菫槭裁催x擇這家藥店?以下是一些隨機調查的答案:“我小舅子在這兒工作”;“這家藥店就在我的家庭醫(yī)生樓下,我不用走太遠就能買到藥”;“我得開車來,這里正好有停車位”;“這家藥店我已經很熟悉了,有些藥我沒有處方也能買到”。以上答案中沒有人提到藥物本身(如阿司匹林),因為阿司匹林的藥效和價格在所有藥店幾乎都是一樣的。所以藥店與藥店所競爭的并不是藥物本身。RyanAir的飛機并不是最快的,但由于成功的商業(yè)模式,RyanAir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航空公司之一。凱賓斯基是世界最大的豪華酒店集團之一,但除了慕尼黑的四季酒店,它并不擁有任何酒店。它的整套服務理念比它的產品更重要。西蒙引用了勞力士A·Heiniger的一句話:“勞力士的市場并不是手表市場”。(Simon,2003)。” 一塊防水、潛水時能帶的手表其實人們花90法郎就能買到,而那剩下的19910法郎人們買的是首飾、時尚、生活方式和地位的象征。
汽車供應商尤其要進行文化轉型,它們要不停地調查了解,對于年輕人或者大城市生活的人來說,擁有一輛能象征地位的車如今還有多重要。寶馬的董事長諾伯特·萊特認為寶馬在未來更多的是一個移動服務商。汽車供應商正在嘗試加強移動性或租賃服務。
產品并不服務于市場,而是創(chuàng)造市場(哈默,1995)。擁有改變世界力量的改革都是悄無聲息地到來的。雖然柯達參與了數碼相機的發(fā)展,但人們并沒有看到它的潛力。世界上真正的革新如青霉素、計算機、互聯網或激光都是計劃外出現的。哈默引用了亞瑟 D·里特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關于復印機市場銷量的調查,調查估算出全球的需求大概只有幾千臺。在科技進步方面有很多類似的案例,人們沒能認識到新產品在未來的收益。
“作為一種通信手段,電話還是有很多缺陷的。所以整個裝置對我們來說是沒什么價值的。”這是1876年西聯一個內部文件的內容。“美國人需要電話,但我們不需要。我們有足夠多的快遞員。”英國郵政總局的總工程師威廉·普里斯爵士在1876年說。1957年,經濟學書籍出版社Prentice Hall的出版主編曾說:“我橫跨了整個國家,和無數人交談過,我可以向你保證,數據處理只是一種時尚,一年后就會消失的。”Digital的主席肯·奧爾森曾經這樣認為:“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解釋為什么人們在家里會需要一臺計算機。”比爾·蓋茨在1981年說過:“沒有人需要大于640KB的內存。”打印機制造商剛開始譏笑復印機,之后又譏笑3D打印機。每一次革命都是悄無聲息地到來的,剛開始都是計劃外、零碎不成體系地發(fā)展的,而最后的結果只有在未來才能看到。